面塑,俗称“捏面人”。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,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。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:“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。”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,谓之为“果食”。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,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,在渡泸江时忽遇狂风大作,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,说也奇怪,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,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。
邯山区的面塑有100多年的历史,第一代传承人已作古,无据考证,第二代传承人是现居住在邯山区马庄乡盆窑村的已有78岁高龄的赵梓霖老人(男),第三代传承人是现居住在邯山区罗成头6号院48岁的张红。
面塑是邯山区民间传统文娱活动形式之一。过去是对天、地、神的祭祀和祈祷,是追求丰衣足食,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。现如今,随着社会的变迁,面塑多种造型也孕育了新的内涵。如:给孩子办满月、婚礼迎娶、新房架起、新房落成、七月七鹊桥会、中秋节、新媳妇过门第一年,娘家送的面塑等,都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,增强了喜庆的气氛,丰富了民间民俗的内容,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奇葩。
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,通常用淀粉、生粉等制成;另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,通常用精面粉、糯米粉、盐、防腐剂、蜂蜜及香油等制成,体积小、便于携带,经久不霉、不裂、不变形、不褪色等特点,人物造型既古朴、粗犷、豪放、深厚,又细致、优美、精巧,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。
面塑制作:捏面艺人,根据所需随手取材, 在手中几经捏、搓、揉、揪、挑,用小竹刀灵巧地点、切、刻、划,塑成身、手、头面,披上发饰和衣裳,顷刻之间,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。
相关器具:各色的彩面,小竹刀,现多为有机玻璃制成的小刀,一头较尖能挑,另一头为锥型,且锥形面扁平,能切能刻能划;剪子、细铁丝、两块玻璃、竹签、梳子。
以前的面塑艺人“只为谋生故,含泪走四方”,挑担提盒,走乡串镇,做于街头,成于瞬间,深受群众喜爱,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,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。随着社会的变迁,现如今,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,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。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。也是研究历史、考古、民俗、雕塑、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。
点击数:66 录入时间:2025-03-15 10:32:21【打印此页】【返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