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山文旅欢迎您!

挑轿

  挑轿相传有200多年的历史,传入地不可考。1947年时的挑轿由16人抬,是庙会文化活动项目之一,用一张方桌周围捆绑四根杨树杆子作为轿杆,每端两个人共十六个人抬轿,方桌中央凿孔装一立轴,并加以固定,立轴由本村铁匠用金属煅烧敲打而成,底端缀半面石磨下垂,以保持立轴上端绑的表演人物不歪不倒。70年代人们用拖拉机载木杆挑轿,前后两端各绑一人,前边是包公,后边是包公的嫂子,人工掌控,极富动感。后来发展到现在用角铁、槽钢焊接,强度更大,增加到10人表演。


  挑轿是邯山区民间传统文娱活动形式之一。可以多人表演,最多常为10人表演,后边一般由6人操纵掌握平衡。60年代用木制轿架,现在改用角铁焊接、铁丝绑扎而成,由四轮或三轮小型农用柴油拖拉机载行,上横一梁做支点,梁上做一牌楼造型,钢筋龙骨彩布拧成图案进行包装装饰。顺轿架设一长杆(60年代用杨木或用杉杆)现在用8米长铁杆,名为老杆,越长越好,穿过牌楼门设一轴作为支点于横梁之上,可以上下左右摆动,前长后短,拖拉机等道具全部用彩布包装并彩绘龙纹加以装饰。前臂顶端置一顶轿,轿内坐包公,轿外四人,共5人分别为包公、王朝、马汉、张龙、赵虎。表演者为10岁左右儿童,身着戏装,手持道具表演。长杆后臂站立5人为包公家员撑起遮阳伞,且坠以重物保持平衡。由5人把持,让前臂忽起忽落,使表演者时而高达丈余,忽而降到观众之下,车前方左右各一名保安人员,分别持一长杆,顶端绑成丁字形用红布包装,用来拨开影响通过的树枝等障碍物。还有一名领车人观察车的整个情况指挥车的前进与暂停,演员挥舞道具,十分引人,很有看点,常使观众惊心动魄,一看不足而尾追跟踪。

点击数:451 录入时间:2025-03-15 11:08:04【打印此页】【返回

Copyright © 2015-2025 邯山区文化馆  冀ICP备16017244号-1  站点地图
技术支持:网加思维